本文内容:
2019年1月9日,新華社發布,國務院日前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,撤銷萊蕪市,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。而關於此番行政區域調整,早已在坊間傳了半年多。如今,山東省所轄原17地市(包括濟南、青島兩副省級城市),變成了16地市。 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、教授董彥嶺向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介紹,山東此舉將改變濟南在全國省會城市中“強省弱省會”的局面。 萊蕪並入濟南 山東省政府官員介紹,濟南、萊蕪地域相連,人緣相親,風俗相近,經濟聯系緊密,人員往來頻繁。調整後,濟南市轄10區2縣,面積10244平方公裏,區域範圍內人口870萬人。董彥嶺認為,山東省近年來大力推進“濟萊協作區”建設,已初步形成融合發展、一體發展的良好格局,如今萊蕪並入濟南版圖,是其升級版。 上述政府官員稱,原萊蕪市版圖將設立濟南市萊蕪區,以原萊蕪市萊城區的行政區域為萊蕪區的行政區域;設立濟南市鋼城區,以原萊蕪市鋼城區的行政區域為鋼城區的行政區域。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專家王開泳公開表示,此次行政區劃調整,有利於進一步優化濟南市城市空間布局,推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,有利於更好發揮省會城市的帶動、示範、輻射作用,構建與京津冀地區多元互補、協調聯動、合作共贏的產業體系和發展格局。 萊蕪並入濟南後,首先變化的不僅是面積與人口,還有其經濟總量。山東官方數據顯示,在2017年,濟南、萊蕪GDP總和為8097.98億元;2018年上半年,該數字為4416.66億元,兩地經濟總量超過煙臺,躍居山東省各地市排名第二位,與第一位的青島差距進一步縮小。而在此前10多年時間,濟南的經濟總量一直排在煙臺之後,位居山東全省第三位。 原萊蕪的經濟總量則更是一直排在山東全省最後,不如山東部分區縣的經濟總量高。在山東墊底的不僅是經濟總量,原萊蕪市總面積2246.33平方公裏,人口137.58萬人,兩項均是山東省原17地市中最小、最少。董彥嶺認為,萊蕪作為“鋼城”而存在,原來中心城區僅有萊城區、鋼城區兩個城區,沒有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更廣闊腹地,加之鋼鐵業受大環境等影響大,其城市化存在動力不足。 “兩座城市未來可以優勢互補。”董彥嶺說。 1月9日下午,在山東省政府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,省政府秘書長申長友亦對此稱,濟南、萊蕪行政區域調整,有利於兩市長遠可持續發展等諸多利好。 打破“強省弱省會”瓶頸 董彥嶺介紹,濟南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有些尷尬,在全國省會城市中,被戴上“強省弱市”的帽子,同時地處山東中西部,在區域城市的“龍頭城市”作用也不強。 事實上,濟南市長期處於“大省小省會”的處境。同時,周邊省會城市鄭州、合肥、南京等地迅速崛起,山東省內城市青島在經濟總量、國內外影響力等方面均優於濟南,煙臺也“虎視眈眈”,無疑都給濟南很大的刺激。山東多名政府部門人士稱,濟南對此一直“憋著一股勁”。2018年初,山東省委副書記、省長龔正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,加快實施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,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等。2018年7月底,山東省委常委、濟南市委書記王忠林提出實施創建國家中心城市行動。董彥嶺介紹,濟南市最終確定了建設“大強美富通”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。 董彥嶺認為,濟南是全國的交通樞紐,連接著中國最富活力的城市,有做大、做強的必要。2019年1月7日,濟南市召開全市經濟工作暨“四個中心”建設推進大會,會上對“大強美富通”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進行了解釋:“大”是體量大、總量大、規模大;“強”是實力強、質量強、勢頭強;“美”是生態美、生活美、生產美;“富”是物質富、精神富、市民富;“通”是路通、心通、氣通。 “萊蕪並入濟南後,濟南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、提高省會首位度方面,都將獲得極大的助力。”董彥嶺認為,也能平衡全省東西部發展。 而對於地級市的萊蕪而言,截至2019年1月9日,她剛過完26周歲的“生日”。 1992年11月,國務院下發國函〔1992〕182號文件,批復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萊蕪市升為地級市的報告,同意萊蕪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。“因鋼而立、因鋼而興”,一直出現在萊蕪歷來的簡介中。其中,萊蕪鋼鐵集團在萊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,鋼鐵業所屬的第二產業一直在萊蕪市的產業結構中占比最高。 “產業一直太單一。”董彥嶺認為。 早在2013年8月,山東省政府印發《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》,提出建設“濟萊協作區”的概念。董彥嶺介紹,如今大濟南的城市框架拉開了,但還需要做更多去填充“內容”。在他看來,濟南與萊蕪在基礎設施建設、經濟產業均衡等多方面均有不同,即便行政區域化了,但是真正融入還需要一定時間。 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