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内容:
北宋應天府:指北宋的陪都南京應天府(今河南商丘),北宋置應天府在宋州(今河南商丘)。因宋太祖趙匡胤在後周曾任歸德節度使,治所在宋州,故於宋真宗景德三年(1006年)升宋州為應天府,大中祥符七年(1014年)正月,再次升格應天府為南京,位居北宋陪都地位。應天府或稱南京應天府,歸德軍節度。轄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。金朝時,改為歸德府,直至民國。應天府本是唐朝的宋州。至道(995年—997年)中,為京東路。景德三年(1006年),升為應天府。大中祥符七年(1014年),建為南京。熙寧五年(1072年),分屬京東西路。崇寧(1102年—1106年)時,戶七萬九千七百四十一,口一十五萬七千四百四。統宋城縣、谷熟縣、下邑縣、虞城縣、柘城縣、寧陵縣和楚丘縣七縣,治所在宋城。宋太祖趙匡胤在後周曾任歸德節度使,治所在宋州(今河南商丘),公元960年,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,即皇帝位,國號“宋”,即為北宋。趙匡胤既以歸德軍節度使起家,宋州即成為了“龍潛之地”,即大宋的發祥地。宋真宗景德三年(1006)二月,因趙匡胤曾於乾德元年(963年)受群臣尊號為“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”,將宋州改名為應天府,此時距宋朝建國已經過去了四十六年。大中祥符七年(1014)正月,宋真宗封泰山、祠後土、祭老子祠之後,決定將應天府再次升格,建為南京,作為都城東京的陪都,並下旨修建一座歸德殿,作為新南京的主殿,接著規劃京城和宮城。應天一詞,最早出現伏羲時期的《簡易道德經》裏。根據《簡易道德經》記載:“推天說:一無天,二少天,三常天,四順天,五應天,六違天,七采天,八取天,九納天。”這是太昊伏羲以簡易圖推理出的天象。說明人們思想進步的表現,從一切順天發展到應天,應天的意思是響天,人們心裏很虔誠沒有違背天的想法,只為生活需要而已。例如,最初人們生活在山上,山上沒有房子認為是天意,不可私造怕天怪罪,人們遮風避雨只有找自然形成的山洞。地上原有的東西不敢亂動,後來人們動了沒有事,就敢在地上興建工程了這個時期為應天時期。北宋應天府南京(今河南商丘),唐代稱為宋州。宋真宗景德三年,即公元1006年升為應天府,大中祥符七年(公元1014年)升為陪都,稱為南京,下轄宋城、寧陵、柘城、下邑(今稱夏邑)、谷熟、虞城、楚丘七縣,是距離京師汴梁最近的陪都。 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