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内容:
2015年6月17日,白巖松回到中國傳媒大學與同學們共進思想午餐,一名新聞系的同學向白巖松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“《新聞1+1》有關肅寧槍擊案(Suning shooting)那期播出之後,引起了很大的反響,尤其在警察圈內。有人質疑,白巖松在做這期節目的時候,為什麽要稱‘五十多歲的老漢’?既然已造成四死五傷,為什麽不稱他為犯罪嫌疑人?白巖松在已知的事實裏,當時的想法是怎麽樣的?以及,在這場輿論的風波之後,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否改變?”回應同學“透過這次許多警察的反彈,或者說對我說話的不滿意。我其實首先看到的是,戰友犧牲之後,他的這種悲憤的情緒,還有長期以來的委屈、壓力和內心的不平。我們在制作這期新聞的時候,槍擊案剛發生了幾個小時,直播是在當天,幾乎所有的事情全是問號。調查報告是昨天才出來的,已經過去了八天。當時警方也沒有說法,我上節目就是引用警方官方微博,它也是采用一個非常中性的說法。我在這裏特別強調,(當時)沒說他是不是精神病人,也沒說他到底是自殺還是被擊斃的等等,都是未知的。當所有事實未清楚的時候,必須首先采用中立的詞匯,這是新聞的準則。在過去,我們新聞剛剛開始發生的時候,就立即下定義,導致的教訓和錯誤很多。稍微查一下資料,慶安槍擊案的過程中,由於第二天縣領導慰問幹警,引發了媒體和公眾的軒然大波。因為大家會認為,在事實未清楚的時候,就讓“慰問”表達了一種定義,這是不可以的。所以,新聞要有新聞的準則。尊敬和尊重都是一定會到來的事情,為什麽要著急在新聞出發的這一瞬間呢?每個行業要有每個行業的準則。做新聞不是做感動中國,做新聞是做新聞,而感動中國是一定會到來的尊敬。我從2002年做《感動中國》到現在,采訪的警察不計其數,為多少警察熱淚盈眶過,那一切都是假的嗎?這一瞬間,難道當我去堅守新聞的準則的時候,我就變成了警察的對立面?我覺得,這是一個需要社會去思考的問題。”冷思考“現在中國最讓我擔心的問題就是人群的撕裂。每個人都急於站隊,地域的歧視是長久以來就存在的,大家看一下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問題,再看一下患者和醫生之間的問題,現在是不是又要出現媒體、公眾和警察之間的撕裂?我也註意到,在這件事情之後,圍繞這件事情,支持我的和不支持的戰爭,用詞我都很擔心,之前我也在和同事說,支持我的很多用詞我都很擔心。因為以對立的方式在去支持。現在基層的警方投入不均,富裕和貧窮地方的投入都不均。我一同事的父親就是警察,一年練習射擊不到十發子彈。那天我在節目中就強調,要增加投入,尤其是一些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,警察的訓練就跟不上,這是一種對未來更大的損害。我覺得,媒體的悲鳴應該是一種更長遠的悲鳴,去解決一些更長遠的問題。如果我們停留在情感的表達,而不能去解決我們將來警察的待遇問題,配槍之後的訓練問題,經濟發達的地區還好辦,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欠賬問題怎麽去解決?這是一個要去解決的大問題。” 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